上海文廟現存建築布局
欞星門
大成門
西廡
東廡
大成殿
大成殿
崇聖祠
學門
儀門
明倫堂
尊經閣
儒學署
魁星閣
天光雲影池
圖書市場
布局
編輯
文廟建築群包括文廟和學宮,按照傳統廟學合一的布局設計,圍繞兩條南北軸線修建。西側的文廟軸線貫穿櫺星門、大成門、大成殿和崇聖祠,東側的學宮軸線上則依次設置學門、儀門、明倫堂與尊經閣。文廟四周建有圍牆,內外均綠化。今文廟建築以原物為主,唯欞星門外牌樓已不存,門內的泮池則被填埋;學宮建築則多為重建;院落東側又添置了假山、水池、魁星閣等景點。[2]
文廟軸線建築
編輯
西路設欞星門和大成門[14]。其中欞星門為六柱三門沖天式雕花石坊,面闊9米,高8米,門間及兩側連接牆垣,墻角置文官下轎、武官下馬石碑;大成門,又稱「戟門」,門楣懸掛之「大成門」三字匾額為清世宗親書,建築面闊三間,硬山頂[15],明間與二稍間皆設朱紅門扉,門上有九橫九縱門釘,中門只有祭典時方可開啟。
大成殿及東西廡殿
兩道門後有大成殿。該殿是祭孔正殿,文廟的核心建築。大殿高14米,占地約260平方米,面闊三間,重檐歇山頂,飛檐起翹,殿脊飾狻猊、辟邪,斗栱簡化,具晚清特徵。正面重檐之間,懸掛清世宗題「大成殿」三字豎匾。屋脊正中屋脊上鑲「海濱鄒魯」四字磚刻,為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所題。檐下「萬世師表」橫匾則為清聖祖於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題寫。[16]
殿內供奉孔子神龕和塑像。梁間懸掛金字橫匾三塊,分別為清宣宗題「聖集大成」[17] 和「聖協時中」[18],以及清文宗題「德齊幬載」[19]。前後抱柱各懸對聯一副,均為乾隆十三年(1748年)高宗撰,前一幅為「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法,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聖人。」由書法家張森書寫;後一副為 「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,教垂萬事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。」由書法家高式熊書寫。大殿四周墻壁鑲嵌《論語》全文青石碑刻。在神龕前東、西兩側,還放置祭祀用之鐘、鼓。編鐘為同治九年(1870年)由上海江南製造局鑄造。1982年出土於大成殿臺基前。[20]
孔子像
大成殿建在半米高的月臺之上。月臺,也稱「佾臺」,是每年春秋祭祀時奏樂和佾舞的場所。月臺東、西南三面以荷葉石柱和透雕石欄圍繞,南面正中出石階三級,中間鑲嵌石雕龍陛。大殿門前,置有青銅製孔子佩劍立像,像高1.8米,為1987年孔子誕辰2540年時,香港人士陳春捐贈。大理石基座正面鐫刻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的題詞:「先哲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銅像。」月臺東南部,放置大成鐘一口,鐘高1.8米,直徑1.1米,重達1.5噸。[21]
大成殿前左右有東西廡殿,與大成門及圍墻組成一封閉院落[15]。廡殿不高,硬山頂,曾用於供奉七十二賢。崇聖祠位於大成殿之後,前為門牆,中為庭院,東西兩廂,後為大廳及耳房,組成一封閉院落,大殿為懸山式頂。該祠原名啟聖祠
,用以供奉孔子父母以上五代祖宗。1725年雍正帝下令將其更名為崇聖祠。今作為文廟管理處辦公場所。[22]
學宮軸線建築
編輯
明倫堂與青銅鼎
學宮軸線建築主要有明倫堂和尊經閣。明倫堂是儒生講學之所。「明倫」出自《孟子》:「學則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倫也」。咸豐三年(1853年)小刀會舉事期間曾在明倫堂設立總指揮部。目前,明倫堂被改建為「文廟講堂」使用。檐下「明倫堂」橫匾為黃若舟題寫,堂內懸掛文懷沙題寫的「文廟講堂」橫匾。堂前放置青銅方鼎一尊,重850公斤。鼎上銘:「博學於文,約之於禮。」和「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」,紋飾為饕餮紋。尊經閣為二層樓閣式重檐歇山頂建築,原為藏書之地,民國年間成為市立流通圖書館。今天,下層為「奇石、賞石陳列室」,上層為貴賓接待室。閣前院落環繞宣廊,廊下置「上海縣籍進士名錄碑」。[23]
東庭建築
編輯
魁星閣
東庭建築主要由魁星閣、天光雲影池和儒學署組成。魁星閣位於文廟東南隅,清雍正八年(1730年)始建,原供奉奎星。現閣為當代重建,高約20米,共三層,平面呈六角型,飛檐,攢尖頂。閣內以六根金絲楠木柱支撐。[24]天光雲影池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元朝。今之水池為1997年重修時恢復,面積約950平方米,池中有假山「龍吟虎嘯」,重達5.6噸,產於安徽靈璧縣山中。池周遍植桃、柳。[25]儒學署在天光雲影池北側,曾作為主管文廟祭祀和教化生員的機構,其官稱縣儒學教諭。建築為一幢二層小樓,目前下層開設歷代茶具陳列,二樓辟為會議室。[26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