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周的平遙是個狹小的土城,是周宣王(公元前827—前782年)為了防禦獫狁南侵,而命尹吉甫屯兵修建。當時的遺址就在今日古城的西北處,至西漢時期設平遙為京陵縣,成為晉中地區的商貿集散地。到了南北朝,北魏以今山西大同市為都,後南遷洛陽。期間大大促進了周邊縣城的發展,平遙城也不例外。平遙城自魏朝定址後,至今未變,只是土城堰於明代洪武三年(1370年)擴建改築為磚石牆,那就是今日的平遙古城牆。著名學者余秋雨在《抱愧山西》中評價:「在山西最紅火的年代,財富的中心並不在省會太原,而是在平遙、祁縣和太谷,其中尤以平遙為最。」可見平遙是個重要商城。明代中葉的平遙商人足跡遍全國,清代的平遙勁旅商幫則稱雄大江南北。平遙自明末清初起,成為中國金融城市之一,曾經繁榮一時。專營匯款業務的金融界行業「票號」,就是在平遙首先創辦。當年平遙以「日昇昌」為首的八大票號,被譽為「匯通天下」,在全國17個省的45個城市均設有分號,有的票號甚至跟美國紐約、三藩市也有匯兌業務往來。古城票號的發展和歷史,促進了中國金融的發展。
平遙古城至今仍能保持古色古香的風格,並非出於偶然。由於歷年的戰亂、人為破壞及風雨侵蝕,特別是七十年代末期的大水,古城牆嚴重受損。經多次維修,才回復今日的完整面貌。城內的樓房,也抵不住戰火和歲月摧殘而破敗不堪。1981年,平遙縣的工程師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,制定了一份《平遙縣城市總體規劃》,規劃在古城內縱橫開拓幾條大馬路,城牆上也要相應開挖8個大出口。當時的古城城牆的東端已掘開了一個出口,正在拓寬馬路,並拆去兩旁長180米的傳統民居房屋群。同年,中國同濟大學建築城市規劃學院的阮儀三教授,受山西省委委託,正在榆次市做城市規劃工作,《平遙縣城市總體規劃》送到他手上徵求意見。阮教授看後大吃一驚,他早於六十年代在平遙考察,深知古城的價值,於是鄭重建議縣領導停止這種所謂「建設性的破壞」工作,並和山西省建設委員會商定,由阮協助重新規劃平遙。1981年7月,阮教授率領10名研究生和大學生,開赴平遙,重新編制規劃,重新安排汽車環行道、上下水道及電纜線的走向,並在古城的西面和南面開闢新區。完成的規劃直接送到北京,得到有關專家和負責官員的認可,國家文物局也批撥專款維修城牆。山西省很快批覆了這個規劃,於是平遙古城才得以保存下來。